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我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新华社·2025-08-26 08:21
项目概述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 致力于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等粒子物理学重大问题 [1] - 实验装置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 探测器核心为直径超35米的有机玻璃球 用于捕捉宇宙中微子信号 [1]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合作组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约700名研究人员 [2] 技术规格 - 探测器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 外壁镶嵌数万只光电倍增管 通过光信号捕捉中微子反应 [2] - 项目团队在45天内完成6万多吨超纯水灌注 液位差控制达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 [2] - 实验装置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 [2] 科学目标 - 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 并开展超新星、地球中微子及太阳中微子研究 [1] - 未来将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 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 解决粒子物理与宇宙学交叉难题 [2] - 这是国际首个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用于探索物质和宇宙本质问题 [2] 历史背景 - 中微子于1956年首次在核反应堆被探测 我国2003年建设首代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 [1] - 中微子作为宇宙大爆炸残留粒子 是物质世界基本组成之一 具有难以探测的特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