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武曙红:林业碳汇可堪重任 需要不断优化方法学和标准增强公信力
新京报·2025-08-26 10:28

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与潜力 - 林业活动具有碳汇吸收和排放源双重属性 稳定健康的森林 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可吸收约33%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但可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释放碳[1] - 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人为排放的14% 需加强气候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湿地公约的协同履约以最大化减排增汇潜力[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 2020至2050年间农林及土地利用部门可为全球碳中和贡献20%–30%减排量 相当于每年80亿至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 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现状与挑战 - 林业碳汇在自愿碳市场中交易规模与价格处于领先地位 2021年交易量达2.4亿吨 2024年为3700万吨[2] - 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量下降源于多方面质疑 包括碳计量基线设置不合理 额外性不强 非持久性监测期不够 对生物多样性潜在负面影响 碳利益分配不公平及碳泄漏问题[2] - 国际项目存在基线设定不严谨和额外性证明不足问题 例如达美航空公司因使用受质疑碳信用面临集体诉讼[2] 国际碳信用机制优化措施 - VERRA修订森林管理与保护相关方法学 强化基线设定和动态调整机制[2] - 国际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推出核心碳原则 从三个维度设立十项标准 对批准的机制 方法学及项目授予CCT标签[2] - 碳信用质量倡议和热带森林诚信指南等国际倡议为买家提供项目质量分级和特定类型项目采购指南 提升市场透明度[2] 中国林业碳汇质量评估体系创新 - 《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从气候效益 可持续发展与项目成效等多个维度提出30项具体指标[3] - 该标准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区域实际的质量评级体系 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可衡量 可追溯 有实效 公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3] - 通过科学应用评价指南增强中国林业碳汇国际竞争力与公信力 实现气候 生态与社区协同共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