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其他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均在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 [2] - 柯棣华在重庆期间得知父亲离世噩耗 但拒绝回国 表示"这里成千上万无辜受苦受难的人们更需要我" 随后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开始救治伤员 [2] - 柯棣华以白求恩为榜样奔赴晋察冀前线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秉持"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 [2] - 1942年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9日病逝于河北唐县 年仅32岁 毛泽东评价"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3] 当代纪念与传承 - 2015年9月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配备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 [5]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要成为"当代柯棣华" [6]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馆方常邀请高校和中学师生参观 每年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 [7] 精神价值与国际影响 - 柯棣华事迹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1]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时指出 柯棣华展现出的人性与道德光芒是"孩子们今天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 [7] - 来自孟买的参观者认为柯棣华故事印证印度古谚"每个人的房子都与他人的相连" 体现命运与共的精神 [7] - 柯棣华侄女表示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传承和弘扬" 其子将于2023年9月赴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6][7]
心相近丨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2025-08-26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