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运行,中国高能物理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环球网资讯·2025-08-27 07:29

项目进展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24年8月26日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 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并运行的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 [1] - 项目于2024年12月18日开始液体闪烁体灌注工作 [2] - 探测器自试运行以来已获取首批科学数据 核心性能指标全面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 [1] 技术规格 - 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 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 [1] - 主支撑结构为直径41.1米不锈钢网壳 内含直径35.4米有机玻璃球 [1] - 配备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和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及前端电子学系统 [1] - 灌注过程中将6万吨超纯液位差控制在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 [1] 科学目标 - 主要科学目标是判断中微子质量顺序 解决三代中微子质量轻重问题 [1] -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并对太阳/超新星/大气/地球中微子开展研究 [3] - 开启对不活跃中微子及质子衰变等新物理现象的探索 [3] 国际合作 -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汇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700余名科研人员 [3] - 意大利米兰大学及国家核物理研究所教授强调项目成就得益于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3] 行业意义 - 标志着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1] - 使中微子领域研究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为中微子与天体物理前沿交叉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 - 为研究地球/太阳和极端天体提供新手段 将与多个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交叉合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