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稿件《蜀道新歌》,以蜀道为脉络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新篇章,引发广泛共鸣 [1] - 蜀道被塑造为一个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第二个结合"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察窗口 [3] - 文章通过挖掘鲜活人物故事与案例,将宏大的蜀道叙事转化为"人"的故事,展现发展理念、营商环境、区域协调及文明的深刻变革 [4][5][6] - 该报道是人民日报社日常重点报道宣传策划机制设立后的首部作品,旨在践行"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推出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7] - 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完成7000多字稿件,书写四川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之道、开放之道、文明之道 [8] 创作背景与立意 - 蜀道是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同志点题,其意象被概括为"亦古亦今,亦虚亦实",是历史纵深、地理标识与文化符号的独特结合 [2] - 有形的蜀道代表突破地理局限、向外联通的不懈努力,无形的蜀道则象征打破封闭、走向开放,跨越边缘、融通中心 [2] - 报道创作基于超强阵容的精诚合作,总社领导率队,采编部门选派骨干,通过激烈讨论重新认识蜀道的内涵外延 [3] - 文章回到思想原点,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之融入蜀道叙事 [3] 采访过程与内容挖掘 - 创作团队调研10多个市(州),采访数十次,联系采访对象近百人,花费很大力气挖掘有血有肉的案例 [4] - 报道呈现了多个鲜活人物故事,包括与蜀道"死磕"20多年的肖霞林、推动川渝高竹新区跨省域税费服务改革的朱敬玲、搭乘大凉山慢火车的彝族老汉、搭上中老班列快车道的榴莲商人等 [4] - 采访挖掘出成兰铁路项目为保护生态环境改线的案例,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刻自我革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守 [5] - 通过多问一句,团队从空客成都双流项目中敏锐抓住了"城市合伙人"的理念,挖出招商引资观念与干部工作作风之变 [5] 报道视角与创新 - 报道以有形之蜀道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重在写出发展理念之变 [5] - 通过川渝高竹新区开具的一张税票,引出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协调发展大文章 [5] - 文章探寻千年古道在新时代如何焕发文明之光 [6] - 报道机制坚持立足鲜活实践,深刻领悟、深入调研、深度还原,瞄准"重磅、独家、深度、新鲜" [7]
人民日报创作团队揭秘幕后故事——为何是蜀道?如何写新歌?
四川日报·2025-08-27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