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事迹与精神传承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5人分别在自己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2] - 柯棣华在抗战期间救治众多中国军民并培养大批医护人员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带着"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工作 最终积劳成疾于1942年32岁时病逝[1][2][3] - 毛泽东评价柯棣华大夫"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其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应忘记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印度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称中国人民对其高尚品德"永记在心"[1][3] 中印两国纪念活动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开放日将叔叔遗物捐给纪念馆 希望传递其人道主义精神[7]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烽火岁月故事 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并懂得奉献与担当[5][6]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重温故事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希望成为"当代柯棣华" 学得过硬本领救人于危难[6] 国际主义精神影响 - 柯棣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致同伴信中表示与八路军交往使他在"性格 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转变" 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3]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柯棣华纪念馆后表示 当今世界常因种族宗教陷入冲突 但柯棣华不顾安危为人类共同事业献身的精神正是孩子们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7] - 柯棣华侄女之子曼格什·博卡将于今年9月前往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他表示不同民族在危难时守望相助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各国更应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团结进步作贡献[6]
心相近|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2025-08-27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