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中国行 | 广育人才 播撒革命火种 树立永恒精神丰碑
央视网·2025-08-27 14:38

历史背景与创建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解决民族存亡关头大规模培养干部的紧迫任务[3] - 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需创办大规模红军学校以解决西北乃至全国局面问题[6]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并向全国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青年开放招生[8] 办学规模与人才培育 - 抗大办学9年期间培养超过10万名军政骨干 为革命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半数(约1.5万人)进入抗大学习[13] - 在延安及周边地区创办超过30所干部学校 包括鲁迅艺术文学院和陕北公学等[26] 教学特色与资源创新 - 采用窑洞教室 砖石桌椅和土墙黑板等极端简陋教学条件[1] - 使用野桃核制作算盘珠 桦树皮作为纸张 并研制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15] -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和特种作战等前沿领域 教学水准领先时代[24] 战略扩展与敌后办学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总校迁至太行山区深入敌后办学[17]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反扫荡 开荒种地并发动群众 夜宿羊圈抱羊取暖读书[22] - 抗大插入敌人心脏地带办学 为华北和全国人民提供信心并就地培养干部[20] 精神传承与文化影响 - 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与激昂校歌凝练使命精神[4] - 举办阅兵式 歌咏比赛 展览及排球足球等文化活动 体现革命乐观主义并普及群众文化[27] - 南洋华侨青年孔迈等万千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诗作"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展现坚定理想信念[9] 历史贡献与当代延续 - 中央表彰抗大师生半月内挖掘175口窑洞 授予"伟大事业"牌匾[15] -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 实现"明日之中国"人才蓝图擘画[26]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抗大学员孙佑杰仍在烟台向青少年传授红色传统[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