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人民日报·2025-08-28 06:19

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 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1] - 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 同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1] - 发展智慧农业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10] - 加快开发行业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 在设备更新专项中单列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3] - 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程序控制升级为智能控制 开发更多智能服务机器人[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增加基础研发投入 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1]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1] -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体系[1] - 推动企业间行业间数据互联互通 明确公共数据和个人数据权属 实行数据开放共享[3] - 健全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 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6] - 部署量子科技 脑机接口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 - 加强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发现和支持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6] - 整合国家级能源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核能新能源储能关键技术突破[21] 内需扩大与消费升级 - 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规划战略基点 突出宏观政策积极有为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2] -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2] -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生育支持投入[2] - 提升消费能力 稳住就业 落实稳企惠企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补助标准[4] - 提振消费意愿 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入 支持兴办高质量托儿所幼儿园[4] - 拓展消费场景 打造具有社会体验和情感的消费场景满足现代消费需求[5] - 扩大消费供给 放开外资民资兴办医院康复中心准入 加大国家养老卫生教育支持力度[5] 能源资源与绿色发展 -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大力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1] - 完善能源矿产探产供储销统筹体系 分类推进资源全过程开发与供应[21] - 推动新能源转化为绿氢绿氨绿醇等绿色油气 替代化石燃料和化工原料[21] - 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支持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新业态[22] - 设定PM2.5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为约束性指标 2030年PM2.5年均浓度保持降幅 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19] - 推动新三样产业双向延链 向上游延伸关键金属研发储备循环利用体系 向下游延伸链主企业产业集群协同[19] - 前瞻布局绿氢蓝碳碳移除等绿三业产业集群[19] 教育人才与人口发展 - 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7] - 扩大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 适应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峰需求[7]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小班化个性化教学[7] - 结合人口变化趋势 优化教育规模类型层次结构 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需求[8] -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优化生育补贴生育休假制度 构建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15] -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提升人口健康教育技能素质[15] - 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银发经济释放消费潜力[1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10] - 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 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确权授权规则[10] - 创新金融支持工具 设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0]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建立联县包乡兴村梯次结对机制 强化产城互促政策导向[11] - 统筹发展产业与带动就业 完善产业扶持与吸纳就业挂钩机制[11] - 探索村集体农民以项目合伙人方式嵌入产业链价值链 获取增值收益[11]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17] - 建立社会治理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征求群众意见机制[18] - 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平台[18] -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健全重点领域疑难问题协调化解机制[18] - 健全源头防控纠纷化解的基层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推进社会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