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光的规律,实现好的睡眠(服务窗)
人民日报·2025-08-28 06:19
光与睡眠节律的科学机制 - 人类生物钟略长于24小时 需通过光刺激进行校准 视交叉上核负责修正昼夜节律误差 [1] - 晨间阳光射入眼睛可重启生物钟 使皮质醇达到高峰并分泌晨间激素 夜间褪黑素分泌促进睡眠 二者共同调控脏器功能与代谢 [2] - 晨光需满足小于30度低角度光照条件(上午6-9点) 特定光谱和光照强度是重置睡眠节律的关键 需户外接触15-30分钟且避免隔窗或戴墨镜 [2] 光环境管理策略 - 夜间电子设备蓝光会扰乱生物钟校准机制 导致睡眠延迟 建议晚8点后使用3000K以下色温暖光灯 睡前1小时禁用手机 23点前关灯 [3] - 夜班工作者需保持工作区域光线充足模拟白昼 下班时佩戴墨镜阻隔日光刺激 居家后立即使用遮光窗帘营造黑暗环境 [3] - 夜班前小睡90分钟可维持工作状态且不影响后续深度睡眠 昼夜交替时需固定每日9点前起床并接触晨光15-30分钟以重校准生物钟 [3][4] 节律调整方法 - 固定起床时间(尤其9点前)可反向调节入睡时间 帮助生物钟回归正常昼夜节律 [4] - 晨光照射需持续规律进行 通过户外接触实现生物节律同步 避免防护用具(墨镜/帽子)或室内隔窗的衰减效应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