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西问丨柯马凯:由国际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如何团结中外并肩抗战?
中国新闻网·2025-08-30 16:49

工合运动历史背景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沿海工业遭战火摧毁 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和难民潮[2] - 国际友人海伦·斯诺提出组织失业工人组建工业合作社生产自救 并与埃德加·斯诺及路易·艾黎共同制定计划草案[2] -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 标志着工合运动全面启动[3] 工合运动规模与贡献 - 1941年合作社数量达约3000个 社员近3万人 援助超30万失业者和难民[3] - 生产涵盖纺织/铸造/皮革/军需品等500余种产品 为抗战前线输送大量物资[3] - 工合国际委员会从多国筹集价值上千万美元捐款和物资 并引进外国技术人员支援中国[6] 国际参与与人物事迹 - 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工合国际委员会 何明华任主席 委员包括斯诺/艾黎等国际人士[6] - 路易·艾黎作为实地工作秘书走遍非敌占区推动工合发展[6] - 乔治·何克(英国人)任工合西北办事处外事秘书 30岁时因感染破伤风在华病逝[7] 工合精神与文化影响 - 工合口号"努力干 一起干"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用作冲锋口号 "Gung Ho"成为英语新词汇[9] - 好莱坞根据工合相关战役拍摄电影《工合》 使"Gung Ho"一词列入韦伯斯特大词典[9] - 工合精神体现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 推动中外团结抗战的国际传播[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