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达律所高级合伙人洪灿:上市公司频现控制权争夺,建议投资者从三方面判断风险
证券时报网·2025-08-31 13:28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现象与成因 - 2025年以来资本市场出现上市公司“换帅潮”,控制权争夺事件频发,刑事控告成为博弈双方争夺控制权的关键策略[1] - 控制权变更潮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与产业调整下,部分传统行业股东面临资金链压力,被迫转让股权以缓解流动性;新进入的产业资本和私募基金积极布局优质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收购实现产业链整合或战略投资,形成“新旧交替”格局[2] -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控制权变更事件风险与机遇并存,新股东可能注入优质资产、优化治理结构,但也可能因争夺长期僵持引发股价波动和合规风险[2] 控制权的实质与认知误区 - 控制权争夺本质是对公司经营管理权的争夺,核心认知误区是将持股比例等同于控制权[3] - 控制权不仅涉及持股比例,更涉及董事会和管理层的人事安排、信息披露及诉讼博弈等法律环节,持有股权仅是基础,能否掌握控制权取决于对公司治理规则的运用和董事会席位布局等博弈策略[3] - 例如某智能通信设备公司案例中,新大股东W某花费上亿元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在罢免董事时遭现任董事会五票全反对,导致改选董事会失败[3] 控制权僵持带来的主要风险 - 信息披露违规风险:控制权争夺常涉及股权转让、表决权委托、董事会改组等重大事件,若故意隐瞒、延迟披露或因争夺导致披露机制失灵,可能造成信披违规,例如某高端装备制造公司因董事会对立导致季度报表和半年报未能审议通过,最终因未披露定期报告被立案调查[4] - 退市风险:2024年退市新规已将“控制权无序争夺”明确列为规范类强制退市情形,若公司内斗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可能触及退市红线,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若未及时纠正还可能触发其他退市条件[4] - 股价与市值大幅波动风险:控制权长期僵持导致公司治理混乱,投资者信心下降,进而引发股价剧烈波动,给股民造成经济损失[4] 刑事控告策略的应用与优势 - 在控制权争夺中,刑事控告被视为一把“快刀”,相比民事诉讼能快速打破僵局[5] - 其优势包括:直接限制对手人身自由,一旦实控人或高管被刑拘则无法正常履职,公司需另行选任管理层,控告方可趁机推动董事会改组[5];可阻断不利的民事诉讼,根据《九民纪要》第130条,若民事案件需以刑事结果为依据,法院将中止审理,控告方可通过刑事立案“冻结”对手在股东知情权、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等民事领域的进攻[6];可在谈判中制造压力,迫使对方在股权交割、公章移交等核心事项上让步以换取刑事风险化解[6] 刑事控告的潜在风险与审慎运用 - 刑事控告是“双刃剑”,运用不当可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7] - 风险包括:若证据不足而“打草惊蛇”,反而会让对方警觉;若虚构事实、诬告陷害,控告方自身可能触犯诬告陷害罪甚至构成敲诈勒索;刑事侦查可能导致公司账户冻结、核心人员被限制自由,影响公司正常运营[7] - 因此需审慎考虑是否采用此策略,建议聘请专业刑事控告律师团队介入,从事实梳理、证据链构建、罪名论证到管辖机关选择等环节综合把控[7] 投资者识别控制权争夺影响的信号 -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三个信号以判断控制权之争对持股的影响:信息披露是否异常,例如定期报告是否延期披露,临时公告是否频繁出现“补充说明”、“更正公告”,或是否被证监会/交易所下发《问询函》[8];是否触发退市风险警示,例如有上市公司因年报“难产”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对股价产生重大负面影响[8];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是否对立严重,若出现“双头董事会”或表决互相否决,往往意味着治理陷入僵局,公司经营稳定性受威胁[8] 防范控制权争夺中刑事风险的建议 - 对上市公司及董监高防范控制权争夺中的刑事风险,建议从三个维度着手:强化公司治理,规范资金往来、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避免留下历史隐患[9];建立刑事风险应急机制,面临控告时能迅速组织法律和财务团队应对[9];高度重视证监会行政处罚行为衍生的刑事风险,尤其是资金占用引发的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高发罪名,建议定期开展合规审计与培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