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兴农评丨从中大抗战史看乡村对教育的守护
南方农村报·2025-08-31 21:00

核心观点 - 乡村在抗战期间为中山大学提供关键支持 依托祠堂 庙宇 围屋等设施坚持办学七年 四易校址 形成文化生命线 [6][7][10] - 乡村与教育存在深层共生关系 战乱时存续文明命脉 和平时期抵御教育过度功利化 新时代成为乡村振兴催化剂 [17][18][19] - 乡村通过地方知识 文化传统和集体记忆反哺学术 实现文化双向滋养 为现代教育提供精神资源和素质教育天然课堂 [22][23][24] 历史背景与事件 - 中山大学抗战期间迁校长达七年 辗转多省 获得地方群众倾力相助 [5][6] - 专题展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5] 乡村教育价值 - 乡村社会环境可矫正过度城市化教育弊端 培养具国际视野与乡土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 [25][26] - 紧密社区网络为教育提供情感支持 文化传统蕴藏中华文明本真基因 [24][25] 未来教育发展 -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打破唯城市化的单一范式 形成多元共生新格局 [19][28] - 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的土壤 乡村始终是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坚定守护者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