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治理认知误区 - 存在认为人工智能治理过早束缚技术创新的典型认知误区 低估技术社会风险和治理机制引导作用[1] - 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 而是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性支撑[1] 人工智能技术进展 - 人工智能在人类认知领域进展惊人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解题准确率部分超越人类平均水平[1] - 技术跃升增强通用人工智能可行性预期 加强社会各界治理紧迫感[1] 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维度 - 伦理与价值维度关注安全可控性 透明可解释性 公平非歧视性和责任可追溯性等基本原则[3] - 中国2019年提出"负责任人工智能"八项治理准则 欧盟OECD等发布多套伦理框架[3] - 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维度通过财政投入 研发资助 反垄断等手段维护创新生态多样性[4] - 中国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采用三步走战略推动产业发展[5] - 规制与标准维度包括法律法规 技术标准 分级管理等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采用四类风险分级监管[5]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挑战 - 技术路径不同导致治理差异化 各国对风险治理认识存在本质分歧[6] - 国产大模型DeepSeek2024年初引发中文语料特殊保护机制等治理工具适配问题[6] - 治理节奏与技术发展错配 监管政策制定周期性与技术迭代速度难以同步[7] - GPT-4发布半年内多款对标模型上线 但多数国家大模型法律分类仍未落地[7] - 全球治理机制复合体缺乏协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OECD 欧盟等机制存在目标重叠和冲突[8] - 机制复合体导致治理效能低 话语权失衡和合规困境等现实难题[9] - 地缘政治因素形成合作壁垒 AGI研发演变为少数国家主导的竞赛型项目[10] - 缺乏合作性难以应对跨境风险 缺乏包容性加剧智能鸿沟 缺乏合法性削弱公众信任[10] 人工智能治理定位 - 治理是与技术共同进化的制度生态构建工程 需同步协调安全风险管控 社会结构塑形和市场机制构造[10]
AI治理,需要多元工具协同应用
经济网·2025-09-01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