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与抗战历程 - 卢沟桥枪声点燃全民族抗战烽火,中华大地山河破碎 [3] - 岭南儿女与全国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东江纵队以木船劈开敌寇封锁线 [4][5] - 华南抗日纵队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抗战中流砥柱 [12][14] 华南抗日武装战绩 - 东江纵队从200人发展至1.1万人,琼崖纵队坚守五指山7700余众 [12] - 华南抗日纵队进行3000余次战斗,歼敌2.2万人 [13][14] - 平均每3天一次战斗频率,歼敌数占华南日军总兵力15% [25][26] 重要战役与历史事件 - 1943年冬日军第104师团纠集伪军9000余人对大岭山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 [18] - 东江纵队不足千人在增城白面石村与东莞大岭山展开血战,300余名守军牺牲 [19] - 东莞梅塘乡战斗毙伤日军近百人,中山白石村战斗击毙日伪军40余人 [22][23] 文化传承与学术坚守 - 国立中山大学辗转粤北坪石镇,祠堂庙宇围屋成为知识避难所 [27] - 数学家黄际遇、美术家符罗飞、冼玉清教授等在战火中坚持学术与艺术创作 [28][29][30] - "坪石先生"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长城延续中华文脉 [31] 抗战精神当代转化 - 抗战精神转化为深圳前海"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豪情 [37] -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便捷交通源自抗战时期"海上红色通道" [39] - 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通过VR技术让新一代重走游击路线 [40] 民间记忆与习俗传承 - 两广地区"白头春联"习俗起源于1932年淞沪抗战,用白色顶部缅怀广东牺牲子弟兵 [42][43][44] - 惠州博罗县村民在有机稻田延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奋斗哲学 [46][47]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体现协同精神,类似增龙博中心县委培养抗日骨干模式 [48][50] 红色教育基地与历史遗址 - 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阻击战遗址变身红色教育基地 [52][53] - 村民王李营在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讲述父亲王雁门捐资建墓往事 [54][55] - 东江纵队在敌后建立9.7万平方公里根据地,牵制15万日伪军 [36]
评论丨铭记岭南烽火 凝聚复兴伟力
南方农村报·2025-09-02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