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山河破碎艰难时刻 穿越烽火的歌曲成为抗战历史中宝贵的“有声记忆”
央视网·2025-09-02 15:42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作用 - 抗战歌曲是抗战岁月中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战歌,以音符为刀枪、旋律为号角,用于唤醒民众和鼓舞斗志 [1] - 这些歌曲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集体记忆 [1] - 抗战歌曲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艰难时刻和浴血奋战的逆行冲锋,成为宝贵的"有声记忆" [11] 代表性歌曲《松花江上》 - 现存最早的《松花江上》老唱片是1939年灌制的电声版本 [3] - 作者张寒晖目睹大量东北军民流亡关内后深受触动,一夜之间创作歌词并采用民间小调谱曲 [3] - 歌曲采用如泣如诉的慢板,像结冰的泪,封存了千千万万东北同胞的失家之痛 [3] 代表性歌曲《毕业歌》 - 《毕业歌》以其激昂旋律和青春气息成为青年投身救亡运动的精神号角 [5] - 田汉的歌词充满号召力,呼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聂耳采用进行曲风格使旋律铿锵有力 [5] - 歌曲最初作为电影《桃李劫》插曲,后迅速成为全国青年运动的"战歌",激励青年舍命请愿或投笔从戎 [7] 代表性歌曲《大刀进行曲》 - 23岁青年麦新在1933年长城抗战后创作此曲,将金属碰撞声炼成旋律,以没有修饰的嘶吼喷涌中国军民的血性 [9] - 歌曲的诞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壮举的鼓舞和讴歌 [9] - 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信心 [9]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 - 抗战歌曲在战时发挥作用,在后世不断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11] - 这些穿越烽火的歌曲传承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 [11] - 《毕业歌》的价值在于让青年意识到要为民族争存,而非仅追求个人功成名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