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施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2025年9月1日正式生效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1] - 腾讯 抖音 快手 B站等平台在政策生效前已出台细化规则 抖音上线内容标识功能和AI内容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1] - 政策构建"显式+隐式"双重标识体系 显式标识需用户直接可见 隐式标识需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隐藏信息[2][4] 行业影响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7000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2] - 政策将生成服务提供者 内容传播平台和终端用户纳入统一治理框架 明确各方责任边界[3][5] - 企业需建立合规体系 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研发全流程 通过标识体系提高内容使用透明度[3] 技术规范 - 显式标识要求文本内容标注"人工智能生成" 字体清晰可辨 音视频需添加语音提示或特殊图标[4] - 隐式标识需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包含AIGC标识符号的字段 涵盖生成服务提供方信息 唯一编号和数字签名等关键信息[4] - 文本内容需在起始 末尾或中间位置添加提示 音频需添加语音提示 视频和图片需添加显著提示标识[4][5] 实施挑战 - 用户可通过删除文字标识或转码方式规避标识要求 基于标识的识别无法精准鉴别恶意用户发布的内容[6] - 内容发布平台可能需承担更多责任 算法推送流量之利应尽相应内容监管义务[6] - AI生成内容跨国传播面临数据主权归属与执法管辖权争议 需建立跨境执法互助机制[7] 发展意义 - 政策体现对人工智能产业鼓励倾向 在数据创作与打击滥用间寻求平衡[5] - 中国通过技术标准化实施强制性治理模式 为全球内容治理提供范本[3] - 标识体系只是多层次防控体系的一部分 需细化法律法规 建立行业自律标准和加大执法力度[7]
AI生成内容强制“打标”,内容安全治理迈出关键一步
新华社·2025-09-02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