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
人民日报·2025-09-05 06:16
核心观点 - 三彩骆驼及牵驼俑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艺术见证 体现当时中外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的鼎盛状态 [1][2][7] 文物艺术特征 - 骆驼俑高84厘米 长66厘米 体形饱满 四肢健壮 作张口嘶鸣状 牵驼俑高62厘米 深目高鼻面带胡髭 身着翻领右衽袍 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的接受 [2] - 采用白胎模制工艺 施绿 白 褐色彩釉 以含铁 铜 铅 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加入铅渣为助熔剂 经800摄氏度烧制而成 [2] - 釉色艳丽富于动态 写实性强 为唐三彩中的翘楚代表作品 [2] 丝绸之路贸易体系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 善远途负重 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 体现饲养技术成熟与社会需求庞大 [3] - 双峰驼体形高大健硕 更适合载重 极耐寒耐旱 峰间常驮运丝束 货袋 扁壶等贸易货物 [3][4]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唐代诗人杜甫留有"胡儿制骆驼"诗句印证 [4] 中外人员往来规模 - 隋唐时期寓居长安 洛阳的胡人达数十万 不仅定居中原 还供职朝廷 [5] - 洛阳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外事处理部门 [5]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的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特殊贸易群体 [6] 商品贸易特征 - 胡商主要从西方带来珠宝等珍异 从中原运走丝绸等货品 商品轻便昂贵 民间色彩鲜明 [6] - 贸易活动区别于西域政权朝贡 以转运贸易为特征 推动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融合 [6][7] 文化融合表现 - 出土文物中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 茶叶 瓷器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7] - 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发展 不同文化熔融淬炼出文明瑰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