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 - 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 将居民感受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核心标准[1]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六大拓展:从全科向专科 从基层向二三级医院 从公立向民营 从团队向个人 从固定周期向灵活周期 从慢性病管理向慢病传染病共管[1] - 行业面临从追求签约数量向提升服务质量的转型 需解决"签而不约"问题 将"纸上签约"转化为"日常体验"[1] 服务模式创新与供给优化 - 推进"互联网+"签约服务 加强居民健康信息联通 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签约模式[2] - 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需为基层预留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 明确专家号源数量 提供便捷转诊服务[2] - 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 常见病用药种类 加强药品配送供给 通过外配处方流转提高用药便利性[2] - 为慢性病患者提供4-12周门诊长期处方服务 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增加服务频次[2] 服务主体扩展与激励机制 - 突破基层医疗机构限制 允许县级以上医院全科医生 下沉医生及其他机构执业医师参与签约服务[3] - 落实和完善医师参与签约服务的薪酬补偿机制 允许按协议获取合理报酬[3] - 建立健康行为积分制度 积分可兑换检查检验 中医技术 健康管理工具等服务[3] 居民参与与健康管理 - 向签约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 方便居民查看自身健康信息[3] - 引导居民参与健康教育 健康体检 慢性病管理 鼓励建立自我健康管理小组[3] - 通过积分兑换机制持续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3] 行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4] - 行业发展最终取决于居民认可度和满意度 需推进服务高质量发展[4] - 目标将"民生工程"提升为"民心工程" 增强签约居民获得感[1][4]
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无影灯)
人民日报·2025-09-05 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