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人民日报·2025-09-05 06:57
文物艺术价值 -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高84厘米长66厘米 牵驼俑高62厘米 为白胎模制施绿白褐色彩釉 造型生动写实[3][4] - 唐三彩以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彩釉得名 采用含铁铜铅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800摄氏度烧制而成[4] - 牵驼俑深目高鼻面带胡髭但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习俗的高度接受[4] 丝路贸易载体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善于远途负重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体现饲养技术成熟[5] - 唐代绿釉载丝骆驼峰间满驮丝束 北魏朱绘陶双峰骆驼峰间设鞍披毯置货袋 均为东西方贸易兴盛实证[6]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杜甫诗句"胡儿制骆驼"印证此特征[6] 中外文明交融 - 隋唐两京寓居胡人达数十万 洛阳设四方馆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专门外事部门[7]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群体 从事珠宝丝绸贸易[8] - 丝路转运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 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茶叶瓷器外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