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框架 - 国家层面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提供顶层设计方案 核心导向包括资金端统筹现有渠道并鼓励地方专项债券支持 信贷端引导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 技术端推动人才引进与专业机构合作 要素保障探索"一个窗口"审批制度 评价体系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为核心指标并配套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等引导指标 [2] - 省级层面形成差异化路径 江苏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涵盖七大领域 设定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80% 新型储能容量达日均用电10%以上 浙江构建覆盖能源 资源 产业 环境 管理全链条的量化评价体系 聚焦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循环利用 [3] - 地市层面侧重可操作性 无锡明确2027年建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 20家以上零碳工厂 推进分布式光伏 风电和氢能发展 杭州构建"1+4+N"财政支持体系 实施4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 培育3200多家"双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4] 典型案例 - 苏州工业园区零碳示范区以"绿色 低碳 智能"为核心理念 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推广地源热泵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 预计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以上 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0%以上 [5] - 上海桃浦智创城零碳园区聚焦智慧能源管理与生态化建设 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推广电动汽车和共享单车 计划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碳排放总量较基准年下降80%以上 [5] 电网影响 - 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集成光伏与风电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依托微电网与储能系统平滑间歇性 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7] - 提升电网灵活性 分布式能源结合智能电网实现快速响应与负荷灵活调度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7] - 增强电网抗灾能力 微电网具备孤岛运行能力 主电网故障时可独立运行保障重要负荷供电 [7] - 优化电网负荷特性 通过需求响应机制优化峰谷差 提高运行经济性与稳定性 [7] 发展建议 - 发挥电网公司技术创新作用 推广智能电网技术 加大高级计量体系 需求响应系统研发投入 支持微电网与储能系统建设 打造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模式 [8] - 推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争取电价优惠 补贴 税收减免措施 联合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信贷与零碳基金 建立园区层面碳交易平台 [8] - 加强服务优化与能力建设 提供能源审计 方案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组织培训班与研讨会分享技术动态 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实时追踪能源数据 [9]
零碳园区建设需政企协同
中国电力报·2025-09-05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