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纽约证券交易所从1792年《梧桐树协议》签署开始 经历了从无序路边交易到全球最大证券交易市场的演变 其发展过程中危机与制度革新交替出现 推动交易技术从手工报价升级至电子化 并逐步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1][6][19] 交易所起源 - 1792年前华尔街证券交易处于无序状态 交易发生在路边或咖啡店 主要交易投机性金融工具如彩票 战争债券和公司未收账款权 [2] - 威廉·杜尔投机行为引发1792年市场危机 投资者损失达500万美元 相当于当时纽约房地产总值 促使24位经纪人签署《梧桐树协议》 约定固定佣金率和可信交易网络 [4][6] - 1817年成立纽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 采取会员制 初始会费25美元 要求会员有一年股票买卖经验 1833年会费涨至150美元 1848年达400美元 [6][8] 制度规范化进程 - 1817年出台《纽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宪法》 推动交易所制度化 1820年代运河证券泡沫破裂后 纽约因审查严格取代费城成为美国金融中心 [9] - 1834年建立黑名单制度曝光违约者 1856年引入IPO审核机制 1792年开始的固定佣金制延续近200年 直至1975年SEC强制废除后交易成本大降 [10] - 1865年建立第一个永久交易大厅 但市场操纵仍频发 1869年古尔德策划"黄金操纵案"引发"黑色星期五" 促使美国1875年通过《铸币法案》确立金本位 [9] 技术变革与危机应对 - 1968年"文书危机"因日均交易量突破1200万股导致纸质交割系统崩溃 交易所每周关闭两天处理文件 数百万美元证券遗失 促使1976年上线DOT电子交易系统 [11] - 1929年股市崩盘道指单日跌幅超10% 触发大萧条 促使1933年《证券法》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1934年《证券交易法》严禁操纵与内幕交易 并设立SEC监管机构 [13] - 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专为科技企业提供上市平台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指暴跌78% 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 政府通过量化宽松与财政刺激恢复市场稳定 [17][19] 市场扩张与参与结构变化 - 1812年战争推动联邦证券发行量急剧增加 会员数从1820年39人增至1848年75人 交易采用主席逐一点名报价方式 初期不向媒体公布价格 会员拥有信息优势 [6][8] - 二战后华尔街为计算机 核能 航空航天等新兴科技融资 普通家庭通过共同基金与养老基金广泛参与股市 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联储强力升息抑制通胀 [17][19]
从梧桐树到全球金融巨擘: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两百年风雨路
观察者网·2025-09-05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