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飞天战袍”护航深空探索(知与不知)
人民网·2025-09-06 06:22

神舟二十号任务与舱外航天服B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航天员陈冬、王杰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及舱外设备巡检等任务 [2] - 航天员陈冬已完成6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2] - 舱外航天服B已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空间站首套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的舱外航天服 [2] 舱外航天服寿命评估与延寿 - 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为第二代“飞天”服,设计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其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3] - 至2024年初,在轨飞行的舱外航天服已接近“3年15次”的设计寿命极限 [3] - 科研团队通过制定科学评估方案和在轨检测方法,实现动态精准评估,确认舱外服B状态稳定良好,完成中国首次在轨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 [3] - 舱外服B已由11名航天员在8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接力使用 [3]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部署 - 中国空间站内原配备3套舱外航天服(A、B、C) [4]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今年7月向空间站运送两套新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D、E) [4] - 新款航天服在轨工作寿命由“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4] - 舱外服D、E已完成解包检测,状态良好,将在未来出舱任务中投入使用 [4] 舱外航天服技术突破 - 舱外航天服是微型载人航天器,代表高科技领域尖端技术 [4] - 第二代“飞天”服突破了长寿命、高安全可靠性、高效作业支持等关键技术 [5] - 航天服采用多层设计应对真空、辐射和高低温环境,包括衬里、液冷通风层、加压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和保护层 [5] - 采用头盔躯干一体化设计,四肢可调节,关节处使用气密轴承以增强活动灵活性 [5] 舱外航天服适体性设计 - 基于空间站空间有限及高成本,航天服采用“一对多”适体性原则,一套服装供多人穿用 [6] - 上躯干为硬结构,采用固定参数包络最大范围;下躯干与上肢采用主动适体性设计,通过调节结构实现局部尺寸调节 [6] - 手套采用被动与主动适体性耦合设计,航天员可根据手部参数选配,手掌围度可调以提升操作性 [6] 登月服研制进展 - 中国登月服外观于去年9月首次亮相,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7] - 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7] - 登月服需应对月面真空、极端温差、月尘和辐射等恶劣环境,支持行走、攀爬、驾车、科考等多种任务 [7] - 未来中国舱外航天服设计思路是模块化、轻量化、多用途一体化设计,强调复杂环境防护、功能模块互换性和接口兼容性 [7] 中国舱外航天服发展历程 - 从实现“4年20次”延寿纪录到登月服研发,标志着中国舱外航天服技术从突破走向成熟 [8] - 舱外航天服是中国航天迈向更远深空的有力见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