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建设核心议题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但其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挑战 [1] - 电力市场被视为缓解新能源消纳困境、平衡安全与效率、驱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机制 [1]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现状与挑战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显著增长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17%提升至63% [3] - 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跨省跨区交易电量突破1.5万亿千瓦时,占总电量比例达25% [3] - 市场机制面临激励调节能力、统筹新能源消纳与交易、构建容量机制以确保电力充裕性三大挑战 [3] 未来电力市场体系构建方向 - 价值体系需区分并兑现绿色价值、安全价值和电能量价值 [4] - 市场体系需在空间维度上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并发展微市场,在时间维度上发展更长周期和更短周期的交易机制 [4] - 国网与南网经营区已实现互联并开展跨区试点交易,未来计划建设更多通道并探索“沙戈荒”大基地与受端省份的市场化交易机制 [4] - 容量机制成为保障传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可探索容量市场和稀缺电价等机制 [4]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下的技术挑战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对惯性响应、快速频率调节等新型辅助服务的需求显著上升 [5] - 储能设备在提供辅助服务时需明确能量约束,以避免因能量耗尽无法持续响应系统需求 [5] 电碳市场协同机制 - 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的核心在于通过碳价信号引导电源结构优化与用户行为改变 [7] - 欧盟碳价通过政策调整已稳定在70-100欧元/吨区间,显著提升了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并激励了可再生能源投资 [7] - 欧盟71%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且供电可靠性未下降,证明碳价能为低碳技术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信号 [8]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对中国出口企业既是挑战也是倒逼国内碳市场建设的机遇 [8] 中国电碳协同发展路径 - 中国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处于探索阶段,需协调政策节奏以确保碳价在电力市场中合理传导 [9] - 行业应构建以电碳协同为核心、市场机制为驱动、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治理体系 [9] - 未来需推动绿电、绿证、碳市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以构建支撑“双碳”目标的市场化机制体系 [9]
“无形之手”托起中国能源转型
中国电力报·2025-09-08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