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本看古都风貌
北京晚报·2025-09-09 17:09
▌高申 每当九月开学季来临,那些曾在学生时代读过的课文总会成为难忘的记忆。其中与北京风物相关的篇章,更是以文字为窗,让古都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代代 流传。朱自清眼中静谧唯美的荷塘月色、史铁生与地坛的宿命联结、汪曾祺笔下四方四正的胡同文化,这些入选语文课本的名篇,不仅是文学经典,更像是 一幅幅生动的北京画卷,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城市风貌与作者的深切感悟,让读者在诵读与品味间,触摸到北京独特的人文脉搏。 礼士胡同 地坛 摄影:高申 若说闻一多笔下的北京如"死水"般"吹不起半点漪沦",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北京则是另一番景致。同为高一语文教材选目的《荷塘月色》,其笔触令人沉醉, 即便见不到荷塘,朱自清也会时常念及那里的景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 有一番样子吧"。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从荷塘边那条寂寥土道写起:"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 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随后,他写下路的孤寂,以及自己对这份孤寂的喜爱。笔锋一转,荷塘全貌便呈 现在眼前:"曲曲折折的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