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湖治理再添重大装备 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 跟采太湖清淤船(产经观察)
人民日报·2025-09-11 06:02

核心观点 - “太湖之光”水上全工艺智能绿色一体船清淤平台全面投产,标志着国产清淤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从跟跑迈向领跑 [1][9] - 该平台通过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实现“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清淤效率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具备全国内湖复用的潜力 [1][5][7] 装备性能与作业流程 - 平台由多艘功能船串联成水上“移动工厂”,集成清淤、筛分、脱水、净化全工艺 [3][4] - 单日清淤量相比前代“太湖之星”提升1.6倍,未来6年总清淤量将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清除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1] - 作业流程高度机械化与智能化:清淤船精准剥离湖底淤泥,经筛分、絮凝、压榨后,泥水分离形成泥饼运走,处理后的余水达地表湖库Ⅲ类标准直排回湖 [4][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实现“极限脱氮”,将余水总氮含量从6毫克/升降至1毫克/升,单位面积处理能力超出传统陆域处理厂10多倍 [7] - 采用模块化设计,单元可灵活组合、按需调动,提升装备跨场景适配能力与复用价值 [5] - 应用新型抗拉胶管、柔性电缆及自主研发的钢桩安全定位系统,确保在12级风浪中船体晃动幅度控制在5厘米内 [8] - 智慧控制系统集成超300个传感器,实现全流程“一脑管控”,单名操作员即可完成过去需十几人值守的作业 [8] 行业演进与驱动因素 - 国产清淤装备历经从国外引进、改造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年清淤能力从数十万立方米提升至百万立方米级别 [8][9] - 创新驱动因素包括:每年超50亿立方米的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市场需求,以及集约式发展下环保用地缩减60%的倒逼机制 [10] - 协同攻关模式显现成效,“太湖之光”由12家核心厂商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打造,涵盖疏浚、造船、水处理三大产业体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