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采太湖清淤船(产经观察)
人民日报·2025-09-11 06:13
文章核心观点 - “太湖之光”全工艺智能绿色一体船清淤平台全面投产,标志着中国在生态清淤装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是集成式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4][12][14] 装备性能与效率 - “太湖之光”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太湖减负约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4] - 作为“太湖之星”的升级版,其单日清淤量提升1.6倍 [4] - 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艘作业船串联成水上移动工厂,集合清淤、筛分、脱水、净化等功能 [5][8] - 自主研发的钢桩安全定位系统使船体即使在12级风浪中,晃动幅度也能控制在5厘米内 [11] 技术创新与环保效益 - 成功实现“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大幅节约用地 [9][10] - 余水处理船面积仅为420平方米,单位面积处理能力超出传统陆域处理厂10多倍,出水总氮含量降至1毫克/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 [10] - 超300个传感器覆盖30多个工作点位,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一脑管控”,过去需要十几个人值守的作业面现仅需一名操作员 [12] 行业发展与产业协同 - 中国清淤装备年清淤能力从2014年的数十万立方米级别上升至2024年的百万立方米级别 [12] - 国内江河湖库每年泥沙淤积量超50亿立方米,相当于能填满一整座太湖,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助推器和试验场 [13] - “太湖之光”由12家核心厂商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涵盖疏浚、造船、水处理三大产业体系,集成2000多个国产部件,从设计到下水仅用11个月 [14] - 核心部件螺旋绞刀的淤泥挖掘浓度已从10年前的15%提升至77%,中交天航局自研的高浓度疏浚技术使挖掘浓度提升超60%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