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也可以很青春”(文化中国行·Z世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人民日报·2025-09-11 06:13
公司发展历程 - 2015年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办 开展乐作舞 多声部民歌 哈尼儿歌 器乐等教学[2] - 大学期间走访多个村寨拜访非遗传承人 并带领学生赴北京 香港进行哈尼舞表演[2] - 10年间累计培养超过3000名学员 助力山区儿童走向更广阔舞台[3] 业务模式创新 - 将传统乐作舞"踩荞"步与街舞卡点相结合 四季生产调吟唱融入电子乐节奏[2] - 组建云南民族街舞团作为文化实验室 汇聚100多位跨民族跨行业成员[2] - 创新编排《捉泥鳅》等节目 实现传统舞蹈与现代元素的融合[2] 文化传承成果 -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推动哈尼族农耕文化及艺术形式传播[1] - 2024年云南春晚演出成功将民族舞与现代舞结合 获得观众认可[2] - 通过回乡采风活动维系文化纽带 获得非遗传承人赠送节庆彩蛋的特殊礼遇[2] 教学体系特色 - 采用非传统教学场地 包括球场 菜地 露台等户外空间进行授课[1] - 保留春耕仪式 秋收欢歌 火塘舞蹈等原生态文化元素[1] - 通过圆圈舞蹈形式象征梯田水系循环 传递文化延续性理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