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破色变”如何转向“破中求生”——上海探索破产审判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下)
解放日报·2025-09-11 09:48
记者 王海燕 王闲乐 刘雪妍 从濒临拍卖到"可以安心做生意",从停工停产到全面复产,从简单拍卖到整体盘活,破产制度成为 企业纾困、资源再生的重要法治路径。 在上海,破产审判不仅关乎个别企业的生死,更承载着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的深层使命。 然而,破产重整实践背后,依然充满艰难的制度跨越与理念转变。府院联动如何从文件走向常态? 预重整制度如何真正降低门槛?公众观念又如何从"谈破色变"转向"破中求生"?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命 运,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与法治成色。 筑牢根基:强化管理人保障规范 在破产程序中,管理人和法官一样,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破产程序的主要推动者和 破产事务的具体执行者,管理人办理案件的情况直接关乎营商环境的优劣。每一宗破产案件的顺利审 结,都离不开管理人的专业能力、道德勇气与不懈努力。 "每一个破产案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复杂系统,管理人是穿越复杂局面的'破局者'。"上海市破产管 理人协会会长季诺说,管理人往往需要面对多方主体的不同诉求:从金融机构到中小供应商,从企业职 工到税务社保部门,甚至购房人、抵押权人等多类债权人,他们须在法律框架之下,精准识别各类群体 的利益诉求,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