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 普陀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发展亮眼 上海“西大堂”产业倍增升级焕新
解放日报·2025-09-11 09:48
记者 周楠 就在近期,由上海化工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了第二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 合体名单,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新核心之一。首批次产品丰度99%以上的 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产品,目前已在安徽海素公司实现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如今,创新主体不断集聚,普陀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协 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 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和255家。 同时,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普陀区打造"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加快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 区,出台"1+N"人才新政,设立海外引才空间站,还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进一 步支持科创发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提前完成"411 倍增计划",占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普陀区传统产业正聚焦"升级焕新"。普陀区区长赵亮介绍,商贸业是普陀的传统优势产业,去年全 区商品销售总额超2万亿元,稳居全市第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