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口水战”,法律角度该咋厘清对错?
齐鲁晚报网·2025-09-12 17:08
预制菜行业标准与监管现状 -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定义预制菜为: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排除速冻面米和方便食品等主食类食品 [1] - 实际经营中存在界定边界模糊问题,例如西贝主张门店菜品均为现场制作,中央厨房仅负责原料预处理(如羊排切割),主食类在工厂制作后门店加热属于合规范畴 [1] - 政策层面对"中央工厂预处理+门店现制"的混合模式未细化规定,形成灰色地带 [2] 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依据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2] - 六部门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2]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是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法定权利 [2] 企业回应与法律争议焦点 - 西贝强硬回应"无一道预制菜"并宣称将起诉罗永浩,称其言论"伤害很大" [3] - 法律判断需结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若不存在捏造事实、未尽核实义务或使用侮辱性言辞三种情形则不承担民事责任 [3] - 消费者评价行为中事实陈述需客观真实(如"几乎全是预制菜"需提供加工流程证据),主观意见表达需避免侮辱性言辞(如"太恶心了") [4] 公众人物言论责任边界 - 公众人物言论传播广、影响大,可转化为舆论监督,但需承担更高审慎义务 [5] - 发表言论需确保事实真实、评价克制,发表前应核实,失实后需纠正 [5] - 若言论与事实存在重大出入且无合理核实证据,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或商业诋毁风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