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维修权”之争
经济观察网·2025-09-12 22:58

事件背景 - 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零跑)在澳大利亚被指控维修垄断 澳大利亚汽车服务与维修管理机构向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举报这些公司延迟或限制消费者使用非授权第三方维修服务 缺漏应向独立维修厂开放的诊断软件、技术参数与标定数据[1] - 举报导致车主只能选择品牌授权的维修渠道 此事在中国国内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网友指出国内新能源汽车维修同样存在大量问题[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及软件技术被整车企业掌控 零配件市场开放度低 配件供给渠道堵塞 第三方维修企业难以参与竞争[1] - 整车企业授权渠道密度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修车便利性要求[1] - 新能源车企售后毛利高度依赖三电系统、软件升级和高频易损件 这些业务贡献新能源车企40%以上的售后毛利[3] - 新能源独立品牌4S店售后毛利贡献达54% 远超新车销售(16.8%)和金融保险(17%)的毛利贡献[4] 技术差异与培训 - 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没有燃油车复杂 新能源维修学徒培训一个月即可上岗 而燃油车学徒需要3年 加上升中工、大工需5-8年才能成为技师大工[3] - 汽车企业与售后企业本是“唇齿相依”关系 但车企成为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发展的阻碍之一[3] 法律与监管环境 - 澳大利亚《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向独立维修厂公开诊断软件、技术参数等核心维修数据 相关数据须在车型上市首日即上传至官方指定平台AASRA网站[5] - 数据必须以公平市场价提供按日、月或年订阅选项 目的是防止主机厂垄断售后市场[5][6] - 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负责该制度执法 每项违规最高可处1000万澳元(约4700万元人民币)罚款 2024年本田汽车因未提供灵活订阅选项被处18780澳元罚款[6] - 中国2015年发布《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要求汽车生产者向所有维修经营者及消费者无差别公开维修技术信息 但目前国内尚无新能源车企因违反该办法受处罚的案例[7] 企业应对与全球挑战 - 涉事中国车企中至少一家已与澳大利亚有关机构展开沟通 但具体进展不便透露[6] -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的麻烦本质上是国内“授权+封闭”售后商业模式与海外法律法规环境的碰撞[6] - 真正的全球化需要服务与合规体系的全球化适配 海外扩张需要服务体系、合规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全面本地化适配[6] - 欧美汽车零售市场正掀起以反垄断为核心的监管浪潮 但全球所有顶尖车企几乎都有过类似被罚经历[7] 行业影响与发展方向 - 维修渠道被整车企业把持导致车辆维修保养成本及保险费用居高不下 这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看中的低使用成本形成反差[3] - 新能源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的核心理由是安全风险 担心第三方维修操作不当导致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问题[4] - 构建适度开放、公平竞争的售后生态需要车企、独立维修商、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技术认证、责任保险、明确标准等方式找到平衡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