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上的学校
人民日报·2025-09-13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家庭回忆录的形式 追溯了父母在安徽乡村基层教育机构数十年的执教生涯 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乡村教育的面貌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2][3][4][5][6][7] 教育机构变迁 - 父母最初任教的骑龙庙小学是一所初级小学 仅有3个年级 校址由一座破庙改建而成 [2][4] - 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往南岳庙完全小学 该校规模更大 拥有6个年级 校舍有数十间房舍 位于一个有数百户人家的集市镇 [4][5] - 此后工作调动至殷家畈大队小学 之后负责在白手起家的条件下于荒山头创建分路口中学 再调任至独山高级中学直至退休 [6] 乡村教育历史面貌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村学校条件极为艰苦 校舍破败 课桌椅破烂 生活环境艰辛 需自行解决饮水等基本需求 [2][3] - 学校常利用闲置庙宇开办 这一做法被赋予象征意义 即学校代替寺庙成为百姓寄托希望的新场所 [6] - 教师薪酬微薄 但仍在清贫中坚持资助更贫困的学生 包括垫付学费 赠送衣物 并进行家访以说服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 [6] 教师贡献与社会影响 - 教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长达30年 其工作被描述为在贫瘠文化土壤上播撒知识种子 维系乡间文化香火 [6][7] -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省城等举措 拓宽学生视野 其许多学生后来考上更好大学 找到更好工作 [6] - 教师的付出获得了学生的长久铭记 数十年后仍能被学生迅速认出并受到热情接待 [2][5][6] 时代变迁与展望 - 昔日建在庙宇上的学校已逐渐被各种现代化学校所取代 [7] - 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乡间文化味不致淡化的希望 强调社会既需要文化的圣殿 也需要知识的庙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