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 怎么教?怎么学?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9-13 06:51

课程定位与目标 - 人工智能通识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模式,具备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可能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 [3] - 该课程具有跨学科特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和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力,与语数外等强调专门学科知识掌握的课程不同 [3][4] - 课程目标包括培养未来人才的适应性、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可迁移学习能力 [3][4][5] 教学方法与理念 - 上好人工智能课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将大学内容强压给中小学生,并引导学生平顺地从物理世界进入数字和人工智能空间 [6] - 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生态和场景,培养学习兴趣 [6] - 人工智能教育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发现问题、抽象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迭代实践,而非削弱其能力 [7] 师资队伍建设 - 当前师资主要通过现有教师提升路径解决,教育部及各地已组织校长、书记和教师的培训 [10] - 人工智能师资应覆盖全体教师而非独立队伍,分为三个圈子:核心圈的信息科技和科学课程老师、所有其他科目老师、以及课外活动指导老师 [10][11][12] - 所有教师都应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信息科技课程可延展为人工智能+课程,各学科应有10%的跨学科主题与人工智能衔接 [10][12] 家庭与社会协同 - 家庭应避免对人工智能应用完全放任不管或管得过于严苛两种倾向,鼓励学生拥抱和关注人工智能并动手实践 [13] - 家长需注意引导保证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并约束其使用健康、可信任的人工智能平台、工具和资源 [13] - 社会企业需深化产教资源融合,家庭需协同拓展育人场景以共同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1] 实施规模与潜在影响 -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多地新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北京有183万中小学生新学期将实操AI,杭州中小学将全面开展AI通识课 [1] - 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推广标志着其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系统性提升全国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