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罗永浩与西贝争论背后:关于预制菜的认知差异和法律之辩
新京报·2025-09-13 09:02

事件背景 - 罗永浩9月10日公开质疑西贝餐厅使用预制菜并批评其价格高 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1][3]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次日回应称复盘后确认"没有一道预制菜" 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 [1][4] - 西贝公布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厨房参观并发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 [4][6] 预制菜定义争议 - 国家层面预制菜定义依据2024年3月六部门《通知》:需经工业化预加工、预包装且加热后可食用的菜肴 不包括中央厨房半成品、净菜、即食食品等 [7][8] - 消费者普遍认知中预制菜涵盖范围更广 包括任何非全程现场制作的菜品 [10] - 西贝公布的具体制作流程显示:海鲈鱼需解冻处理 牛肉提前腌制 鸡汤由风味鸡汤调制 但羊排、羊腿需现煮现烤 [4][5][6] 法律层面分析 - 消费者享有对商家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批评权 但公众人物需承担更高注意义务 [11] - 若诉讼启动 西贝需举证罗永浩言论导致商誉受损 罗永浩可举证菜品含预制菜成分 [12] - 事件可能推动预制菜标识立法 促进消费者知情权保护 [12] 行业影响 - 事件引发公众对预制菜行业规范管理的关注 反映消费者与商家对预制菜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10][12] - 专家建议通过明确标识(预制菜/中央厨房半成品/现场制作)消除理解差距 [12] - 商场餐饮因明火限制等因素普遍采用中央厨房半成品配送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