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赓续政策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为重要任务,提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原则[1]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及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17] - 全国范围内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作为传承载体[23] 淄博工业遗存改造案例 - 山东淄博博山陶瓷厂旧址改造为陶瓷琉璃体验馆,保留13座原窑及超过5万平方米关停企业厂房[3][5] - 当地遵循“应保尽保”、“修旧如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原则,将废弃古圆窑改造成咖啡馆、艺术馆,5000平米厂房改造为文化综合体[7] - 项目一期占地150亩,吸引70多家商户入驻,30多位陶琉大师及专业人才进驻,老房子改造为高校实践基地和青年创业基地[9] - 改造推动陶琉产业从传统日用品向高端艺术品转型,实现空间重塑、业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11][13] 北京亮马河生态修复案例 - 亮马河全长9.3公里,过去环境脏乱,经生态修复后入选住建部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9][21] - 北京市朝阳区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等六大工程,实现东三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贯通18公里滨水绿道,改造24座桥梁[22] - 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带动两岸企业自发投资,从“水安全”扩展到“水生态”、“水环境”、“水生活”及“水经济”[22] 文脉赓续模式与成效 - 通过非遗传承人进驻和青年创业空间实现文脉活态传承,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 - 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重构“空间—文化—人”的有机联系,建设有根有魂的现代化人民城市[15][17][23] - 理念转变实现多维目标共治,结合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通过景观廊道带动商业繁荣和消费拉动[22]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
央视网·2025-09-13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