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体成就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首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贯穿"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1] - 区域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1] - 2024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增速均超全国水平[8] - 2024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8]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升级 - 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4] - 北京科技、商务等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4] -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引进落地高精尖企业超过3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3] - 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5年实现千亿元投资目标,2024年新开工房屋建筑工程418.6万平方米[4] - 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200家,2024年上半年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7%[4] 天津产业承接与创新发展 - 天津市工信局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在津落地项目总投资219.64亿元[6] - 天津120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小米、理想等北京整车生产企业供应链[9] -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打造"类中关村"产业生态,植入中关村203项集成服务包[6]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复制推广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12] 河北产业承接与区域协作 - 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集团、一汽丰田以及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车厂供应链[9] - 首衡高碑店市场承接北京果蔬、副食、粮油等业态,共吸引8700余家经销商和企业入驻[7] - 雄安新区总开发面积覆盖214.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588万平方米,5127栋楼宇拔地而起[7] - 河北京车采用"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2024年将生产交付160辆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列车[10] 协同创新与产业链构建 - 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8400亿元[9] - 北京流向津冀两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12] -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的分支机构累计已超1万家[12] - 京津冀共同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在北京顺义、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各建一个园区[10] 交通一体化与基础设施联通 - 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1万公里,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15] -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建成后河北三河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只用9分钟[14] - 三河市至北京已开通11条定制快巴线路,日均客运量超6000人次[14] - 天津港有148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13]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 京津冀实现44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余家医疗机构就医费用"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6] - 三地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193家图书馆"一卡通阅",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17亿[16] - 京津3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近500所学校开展合作,6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914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17] - 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超六成,水环境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17]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2025-09-14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