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系紧智驾汽车发展“安全带”(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2025-09-15 06:03

监管政策动向 - 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不得对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等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1] - 近期出台一系列举措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包括发布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的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拟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禁止企业通过远程升级隐瞒缺陷等[2]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3] 行业现状与风险 - 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许多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和产业新增长点[1] - 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存在夸大宣传辅助驾驶系统能力的现象,误导消费者认为可"脱手脱脚""躺平睡觉",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1] - 存在为抢占市场风口而压缩研发测试时间、隐瞒设计缺陷等急功近利的操作[3] 技术创新与安全平衡 - 智能驾驶技术成熟离不开长期大量的试验和训练支撑,技术演进规律决定其无法一蹴而就[3] - 需通过改革方式、法治思维和试验办法,指导研究机构和经营主体统筹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3] -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从60平方公里扩大至600平方公里,已向超1000辆车发放测试牌照,测试里程数超3800万公里[2] -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并提出运营、网络、数据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要求[2] 企业发展策略 - 企业需将安全第一理念贯穿从研发到宣发的全链条,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造福于人[2] - 企业应把安全冗余留足、品质底线筑牢,坚定"优质优价"追求,以技术创新打开发展增量空间[1][3] - 强化监管有助于引导车企专注提升产品品质,提醒驾驶人正确对待辅助驾驶技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