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背景与目标 -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1] - 监管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和基层监督的重点 [1] - 目标是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提质增效,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1] 全面起底与问题查处机制 - 组建农村集体“三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梳理近年来情况确保资源不漏管、资产不漏报、资金不漏账、线索不遗落 [1] -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监督网络,线上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和“阳光村务码上知”等平台鼓励村民参与监督 [1] - 聚焦集体资金管理中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资产处置中的低价承包、肆意侵占,资源发包中的权力寻租、优亲厚友等突出问题 [1] - 加强与农业农村、审计、财政、司法等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问题线索双向移送、联合查办、结果反馈等工作机制 [1] 问题整改与责任落实 -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责任链条、思想教育和监管方式,以制度化、规范化方式推动问题整改 [2] - 明确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主体责任和村(组)直接责任,台账管理、清单推进,边查边改、闭环落实 [2] - 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同向发力的监管格局 [2] - 将乡镇分管领导、基层站所负责人、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村民小组长等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学习教育 [2] 长效治理与制度完善 -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从制度机制层面堵塞漏洞,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3] - 推行“组账村管、村账乡管”,推动为全县每个村组设立专用账户,规范账务处理流程,压实各级职责 [3] - 引入第三方机构,围绕村级财务、项目实施、资产资源管理等情况对村级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 [3] - 监督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发包单位、乡镇、司法局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进行“四方联审”,制定统一合同文本实现规范管理 [3]
创新笔谈 | 查改治贯通强化集体“三资”监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09-15 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