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好成果如何加速走向“生产线”
人民日报·2025-09-15 10: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挑战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高校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6] - 多地高校院所正积极探索打通堵点难点,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7] - 去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今年4月区域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获批复启动建设 [7] 破解“不想转”难题的制度探索 -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受限和资产管理程序复杂是造成科研人员不想转的主要因素 [8] - 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方案,选取40家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8] - 南京大学通过赋权帮助陈增兵团队吸引到千万元量级社会资本 [9] - 多个地区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明确职务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资产不纳入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10] - 安徽大学优化转化流程,时间从以年为单位缩短至一两个月 [10] 科研动力与企业需求匹配问题 - 职称晋升仍以论文和获奖为主,缺乏对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内在动力 [11] - 大量高校专利具有学术价值但未必满足成果转化条件,科研产出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12][13] - 需鼓励科研人员关注真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协同联合体 [13] 破解“不好转”的中试与资金支持 - 科技创新产业化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被称为死亡之谷 [15] - 中试是從1到10的过程,需要重资产、长周期投入,当前服务成果转化的中试平台相对较少 [16] - 南京工业大学贾志宏团队获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105万元资金支持进行中试 [16] - 福建计划到2028年省级认定支持中试服务平台达到30个以上,山东提出依托高校等资源发展中试产业 [17] - 应用场景支持是关键,清华大学第三代智能飞行汽车团队在科大硅谷帮助下与两家低空文旅企业签署场景合作协议 [18] 早期项目资金与专业人才瓶颈 - 社会资本对原始创新持观望态度,导致很多早期项目缺乏足量资金 [18] - 高水平专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缺乏,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19] -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一年累计对接高校成果4880项,转化落地174项 [20] - 需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设立技术转移专技岗,建立合理取酬机制吸引优秀技术经理人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