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馆弦歌|“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家” 看1956年西交大学子的青春选择
央视新闻·2025-09-15 19:49

西迁历史背景与决策 - 为配合国家“一五”计划中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中央于1956年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至西安,以支持西部建设 [3][5] - 当时西部仅有一所高等工业院校,迁校决策旨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3][5] - 1956年,面对党和国家召唤,1400多名教工和近3000名学生毅然踏上西行列车,响应“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 [7] 西迁过程与初期建设 - 首批核心设备如卧式铣床及数千箱图书、精密仪器经过40多小时铁路颠簸,完好无损运抵西安,保障了教学科研的延续 [8] - 迁校过程中克服西安生活条件困苦、交通不便等困难,做到了未晚开一天学、未少开一节课、未迟开一门实验 [10] - 西迁师生以忘我拼搏精神迅速开创出新天地,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拥有摩托车队、射箭、航模等十几个社团 [12] 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 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7] - 精神体现在老一辈教授如钟兆琳的率先垂范,为守信于西安人民而放弃留沪 [7] - 校园流传“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信念,彰显了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无悔选择 [12] 西迁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成果 - 西迁精神通过党课、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深植于学子心中,成为新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 [1][3][13] - 近7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创造科研成果3万余项 [13] - 新一代交大人将个人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合,致力于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让西迁精神绽放光芒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