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定义与范围 - 国家层面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以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4][5] - 新定义对预制菜概念做了“减法”,以区别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有助于防范市场蹭流量等扰乱市场的行为[5] - 经营者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差异,经营者关注产品本身而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5] 预制菜使用告知与监管 - 消费者普遍要求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亮明身份”,以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已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6] - 多地积极探索预制菜明示,如广东省规定2025年4月起需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并要求标示特定原料含量,上海市计划试点推广,湖南省将研究合理告知方式[7] - 实际操作中商家明示意愿普遍较低,且因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细则,监管部门与平台方难以进行有效监管[7][8] - 部分餐饮企业开始积极尝试明示,如将菜肴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或在点单小程序上使用“新鲜肉类、蔬菜制作”等标识[8] 预制菜安全与健康监管 - 针对消费者对防腐剂和添加剂的担忧,国家规定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并通过冷冻、冷藏等物理保鲜技术满足保鲜需求[9][11] - 预包装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有严格规范,但部分企业可能为满足“重口味”喜好而添加增味剂、增香剂,或对灭菌、冷链运输条件把控不严[13] - 菜品健康营养的关键在于食材本身以及制作方式、环境和流程是否规范,而非是否预制,热锅现炒同样存在因高温烹饪或食材不新鲜产生的风险[14] 预制菜产业发展与规范 - 预制菜产业获政策支持,2023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近两年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15] - 相比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超过60%,中国产业需促进规范健康发展,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统一国家标准并鼓励企业在速冻锁鲜、冷链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15] -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同时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应加强科普以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16]
新华视点:关于预制菜 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2025-09-16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