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概述 - 人形机器人线束是连接机器人各部件的电线、电缆及连接器的集合体,承担电力传输、信号控制和数据通信功能,堪称人形机器人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2] - 按产品类型分类,人形机器人线束主要分为柔性线缆和刚性线缆两大类 [2]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导线、绝缘材料、连接器、保护层、屏蔽层等原材料,以及绞线机/束线机、绝缘处理设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测试设备等生产设备 [4] - 产业链中游为人形机器人线束生产制造环节 [4]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4] - 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实现从"功能验证"到"实用化"跨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2.0版本"Deep Snake"机器人,集成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行星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70% [5] - 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优必选、傅利叶智能已实现从灵巧手、传感器到整机的全链条突破,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加速AI大模型与机械工程深度融合 [5]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7.6亿元,同比增长53.33%,预计2028年产业规模将达387亿元 [5] -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家庭服务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对高性能、高可靠性线束需求不断增加 [5][6] 相关政策 - 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及其线束行业发展,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6] -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6]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6]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6] - 《意见》明确到2027年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直接推动人形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张,线束需求将随整机产量激增而增长 [6]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线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亿元 [1][7] - 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1.6亿元 [1][7] - 柔性线束技术进步使线束能更好适应机器人运动需求,极大提升机器人灵活性和可靠性 [1][7] - 智能可重构线束出现进一步提高线束适应性和维护性,为人形机器人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1][7] 竞争格局 - 欧美日韩主流人形机器人线束企业如安波福、住友电工、藤仓、矢崎、安费诺等进入行业时间较早,产品具有性能优势,已进入国内主流人形机器人厂商供应链 [8] - 这些企业为特斯拉、FigureAI、AgiltyRobotics等海外主流人形机器人企业供应线束,其产品在总线失效率、线束导通能力、连接器端子外露尺寸精准度、耐腐蚀性、线束机械寿命和热老化测试等方面优于国产线束 [8] - 国产人形机器人线束产品性能较进口产品尚有差距,但中国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收购外资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国产化率有望逐年提升 [9]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电连技术是国内领先微型射频电连接器及互连系统供应商,专注于高频高速连接器技术研发,自主研发微型射频连接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支持10Gbps以上信号传输 [9] - 电连技术为特斯拉Optimus Gen-3等头部企业提供超100个/台定制连接器,承担摄像头、激光雷达信号转换与传输功能,单台价值超5000元 [9] - 2025年上半年电连技术营业收入25.24亿元,同比增长17.71%;归母净利润2.43亿元,同比下降21.10% [9] - 立讯精密是全球消费电子与汽车线束龙头,通过垂直整合与技术创新成为人形机器人线束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 [10] - 立讯精密开发新型绞线机导线装置,实现单人高效完成线束固定与拉直,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采用软态铜箔丝等新型材料,线束外径仅0.012mm,兼具高柔韧性、耐弯折(超100万次)与抗干扰能力 [10] - 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营业收入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归母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10] - 立讯精密2024年收购德国老牌汽车线束制造商莱尼公司50.1%股权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LeoniKabelGmbH100%股权,进一步强化全球线束领域布局和能力 [9]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正经历从"功能实现"到"性能优化"技术跃迁,柔性线束技术通过高柔韧材料与精密结构设计实现耐弯折次数突破百万次,显著提升设备耐用性 [10] - 智能可重构线束通过模块化设计与自适应算法支持线束结构动态调整与快速维护 [10] - 石墨烯线缆凭借超薄、柔性及高导电性特性支持10Gbps以上信号传输,适配人形机器人视觉传感器高带宽需求 [10] - 碳纳米管通过低电阻和耐高温特性提升线束在高温环境下稳定性 [10] - 自愈合线束研发进入突破期,通过特殊材料设计实现受损后自动修复,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10] - 江涵电子开发耐高温耐油污线束可在-200°C至+260°C极端温度下连续工作1000小时,支持工业润滑油浸泡环境 [10] 应用场景拓展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特种作业等领域加速渗透,催生差异化线束需求 [12] - 工业场景中对线束耐高温、防水、抗电磁干扰性能提出高要求 [12] - 家庭场景强调轻量化、生物相容性,确保人机交互安全 [12] - 特种场景如水下机器人需深海耐压和抗盐雾腐蚀能力,太空机器人需抗辐射与宽温域适应性 [12] - 江涵电子等企业推出多功能复合线束,支持电力与数据信号同步传输,采用屏蔽层和双绞线结构减少线缆数量,优化机器人内部空间 [12] - 场景拓展推动线束设计向模块化、高集成度发展,针对服务机器人交互模块高密度伺服系统集成需求,线束需通过摇摆扭转寿命≥100万次测试 [12] - 定制化需求增长促使企业建立快速打样中心与独立实验室,支持从设计到量产"闪电速度"验证 [12] 国产化进程 -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下,国产化替代进程显著加快 [13] - 华为昇腾芯片在AI算力领域突破带动国产算力平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应用,推动线束行业从"技术跟随"向"创新引领"转变 [13] - 电连技术开发微型射频连接器支持10Gbps信号传输,成为特斯拉Optimus Gen-3等头部企业核心供应商 [13] - 立讯精密通过收购德国莱尼50.1%股权切入全球汽车线束核心供应链,加速从消费电子代工向汽车Tier 1转型 [13] - 金发科技等原材料企业提供PVC、硅胶等稳定供应,新松机器人、优必选等整机厂商推动线束标准制定与技术迭代 [13] - 中国企业通过参与ISO、IATF 16949等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全球话语权,江涵电子产品通过UL、CE、VDE等认证具备进入全球市场资质 [13] -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与《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国产化替代提供资金与场景开放支持,加速技术落地与商业化进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