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目标 -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核心目标是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以及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1] - 工作方案设定了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为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6] - 2025年销量目标低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初预测的329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也低于此前预测的1600万辆,释放出从追求产业规模向提升质量效益转变的明确信号[6] 行业现状与价格战影响 - 2024年中国汽车销售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今年1—8月,汽车销量达2112.8万辆,同比增长12.6%[4] - 过去两年中国市场平均汽车价格下跌19%,降至约16.5万元,部分车型一次性降价幅度约为35%[4] - 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承压,今年前五个月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780亿元,行业净利润率中位数从2019年的2.7%降至2024年的0.83%[4] - 供应链上游受损严重,2024年车企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达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2倍,同时许多汽车经销商因库存价值缩水走向破产[4][5] 政策预期效果与行业重构 - 政策旨在推动竞争由价格战转向良性技术竞争,行业优胜劣汰将加速,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将被更快出清,资源将向拥有先进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优秀企业集中[3][8] - 政策将改善产业链健康度,自6月以来多家车企已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以内,长期有助于行业摆脱挤压供应商账期的低效竞争模式[8] - 政策推动下,行业将更注重公平竞争和市场有序发展,但不会改变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的命运,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34%攀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69%[7][9] 海外市场与未来展望 - 中国汽车出口加速发展,今年1-8月汽车出口达430万辆,其中包括150万辆新能源汽车,高于2020年全年的不到100万辆[10] - 高盛预计随着出口增加,中国新能源汽车工厂的使用率将从2024年的61%上升到2026年的81%,行业供需平衡将改善[10] - 价格战迫使国内优秀企业变得精简、高效和创新,这意味着中国最强大的企业将在国内外同步蓬勃发展[10]
外媒关注中国汽车反内卷:外国品牌在华命运不会改变
观察者网·2025-09-16 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