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坐飞机选座位,怎么从“先选先得”变成了“有偿挑选”
央视网·2025-09-17 19:51

行业实践 - 航空公司将付费选座从增值服务转变为增值业务 形成行业惯例[5] - 线上值机选座最初以便民和节约资源为初衷 后演变为大规模付费选座模式[5] - 付费选座业务自2015年左右在国内航空公司开始推出 被冠以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的名义[5] 运营数据 - 某航班300个座位中仅116个(40%)开放线上值机 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12%) 多集中于后排中间位置[3] - 免费选座比例极低:300座航班中免费座位仅14个 占比不足5%[3] - 付费选座价格分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档次 也可用等值积分兑换[3] 消费者体验 - 乘客值机序号为第34时 显示已被选座位达140余个 远超实际选座人数[3] - 前20排58个座位中仅17个付费座位可用 21到24排24个座位中仅3个中间位置免费[3] - 消费者反映无法实现家庭同行座位需求 一家三口想坐一起都得碰运气[10] 法律合规 - 航空公司锁座行为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公平公正保障旅客权益原则[5] - 该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侵害旅客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5] - 同时涉嫌违反价格法 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5] 监管历史 - 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选座收费项目曾被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处罚 被认定违反价格法中政府指导价规定[7] - 但此后各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鲜有受到处罚[7] - 法律人士指出该行为一出生就涉嫌违法[5] 行业影响 - 该做法使旅客失去同等座舱不花钱就可公平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5] - 航空公司被指重视逐利而轻视舆论监督 暴露出行业任性[8] - 面对高铁竞争 民航业需通过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而非通过大比例锁座行为获取收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