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东垦利:创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激活“渔光互补”新空间
齐鲁晚报网·2025-09-17 21:27

项目背景与核心矛盾 - 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规划装机1000兆瓦,年发电量可满足267万城镇居民需求,是我国最大开放海域光伏项目[1] - 项目落地海域面积1222公顷,但早在2022年已为4家养殖企业颁发海域使用权证,导致同一海域出现合法使用权冲突[1] - 传统平面管理模式下一片海域只能有一个使用权主体,项目面临难产风险[1] 政策创新与解决方案 - 自然资源部2023年新规鼓励对养殖、海底电缆管道等用海进行立体分层设权[1] - 东营市垦利区起草海域立体分层确权登记规程,首次建立“三维海籍”系统,将海面光伏坐标、海底电缆走向与海床养殖区域精准整合[2] - 2024年6月28日,为4家养殖企业办理海床层海域分层立体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7月3日向国华新能源颁发水面及底土层产权证书[2] 项目成果与经济效益 - 国华项目首批发电单元于当年11月成功并网,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贡献清洁电力17.8亿千瓦时[3] - 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4万吨[3] - 实现“渔光互补”模式,光伏板遮挡部分强光反而适合海参生长,形成板上发电、板下贝类养殖的双赢局面[3] 行业影响与模式推广 -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促进渔业养殖与海上光伏产业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协同[3] - 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带动光伏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3] - 管理思维从“平面分割”转向“立体共生”,为全国海域立体开发提供可复制经验[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