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新华社·2025-09-17 21:3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故事、文物迁移和国际援助等具体事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强调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1][2][3][4] 历史记忆的传承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任颖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人,收集整理幸存者故事并编写读本《血火记忆》,其9岁儿子于恬祥也在学校讲述家族历史,体现记忆的代际传递 [2] - 杨靖宇将军后代马继民每年在各地宣讲200多场,通过收集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英雄形象更为真实可感,并带领孙子瞻仰烈士陵园,传承家族责任与民族气节 [3][4] - 菲华青年企业家商会荣誉会长李天荣在博物馆瞻仰长辈抗战遗物,其家族多位成员以捐赠战机、参与抵制日货、投身游击战和担任“南侨机工”等方式支援祖国,展现了海外华侨的奉献与担当 [4] 文物保护的壮举 - 故宫博物院在抗战期间完成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1.3万余箱文物历时十余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实现了“人在文物在”的承诺 [6][8] - 文物南迁路线根据战事变化动态调整,定制专用木箱并总结出“稳准隔紧”的包装秘诀,如瓷盘用棉花和稻草防震,书画包油纸防潮,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8] - 1945年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次年召开南迁文物交接大会,这段历史被视为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的生动教材 [8][9] 国际友人的支援 - 法国医生贝熙叶在抗战期间曾骑自行车穿越日军关卡,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药品和无线电电池,其事迹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15] - 美国飞虎队老兵后代和学生代表团访华,体验中国高铁、无人驾驶等科技发展,美国学生马克斯·拉西利亚申请10年有效签证,计划再次到访中国 [20] - 德国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加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其儿子能讲流利中文,继续讲述拉贝与中国故事;苏联空军志愿队库里申科少校的墓园由重庆母子接力守护,其侄女希望年轻人铭记先烈 [18][19] 抗战精神的现代表达 - 各地纪念馆运用创新技术展现历史,如“云直播”、“VR全景”、互动游戏和短视频,使红色记忆更鲜活,例如平型关大捷遗址的军事文化园用游戏模拟以弱胜强的战斗 [9][10]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面积从6700平方米扩展至1.22万平方米,汇集3237件海内外文物,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逾80万人次,通过渐进式空间体验引导观众深入历史 [12] - 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北美约250家影院上映,引发国际观众对历史与和平的思考,编剧张珂希望借此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民的抗争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