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撞钟鸣警仪式从这里走向全国
新华网·2025-09-18 09:27
纪念活动的起源与演变 - 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始于民众自发的各种形式,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时,沈阳市委、市政府在柳条湖原址建成“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对外开放,馆舍为残历碑,成为重要纪念阵地 [2] - 1995年九一八事变64周年,市民郝松青建议将沈阳市秋季试鸣警报改在9月18日晚10时20分,沈阳市高度重视并迅速实施,当晚市区行驶车辆停驶鸣笛,电视台停播节目插播字幕,此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4][5] - 1999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完成,广场建起钟亭并悬挂重4.2吨的铜铸警示钟,由市民捐款50万元铸造,纪念活动自此演变为“撞钟鸣警仪式”,由14名代表撞钟14下,寓意14年抗战 [6] 仪式规格与规模扩展 - 撞钟鸣警仪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广泛的参与性,2001年九一八事变70周年时,仪式时间从晚10时20分调整至晚9时18分举行 [8] - 2006年九一八事变75周年,辽宁省14个城市首次同时鸣响警报,国内许多城市自觉加入 [8] - 2011年九一八事变80周年,仪式改为上午9时许举行并开始向全国转播,首次由东北三省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全国100多座城市拉响防空警报 [8] 文化地标与精神象征 - 残历碑高18米,面阔30米,进深11米,碑文记载事变经过及具体日期,其上密布弹痕形成的骷髅群象征历史创伤,是独特的铭记空间 [2][3]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从最初2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通过扩建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3][6][9] - 该博物馆已成为警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其影响超越城市和地区,属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