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投管理费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小GP加速向“轻资产、重绩效”转型
证券时报网·2025-09-18 09:45

行业管理费变革趋势 - 创投基金管理费率普遍下降,目前普遍在1%至1.5%之间,难以收取2%的管理费 [1] - 管理费收取节奏与基金考核挂钩,政府引导基金认缴部分只给1%管理费,实缴后才给到2% [1] - 部分GP主动让渡利益,根据完成业绩指标的进度收取管理费,实现超额收益率可获得额外分成 [2] - 政府和国资类LP引入年度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投资进度、返投进度进行年度评价,未达标将扣减管理费 [2] 政策导向与影响 - 政策明确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应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 [3] - 部分地区规定管理费每年合计不超过基金实际投资金额的2%,按实际投资时间计算,需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确认 [3] - 政策要求管理费优先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原则上不允许在本金中列支 [3] 行业运营策略调整 - 中小GP普遍开启开源节流模式,通过精简组织架构、缩减办公面积、迁入联合办公场所或远程办公来压缩固定成本 [3] - 将财务、法务、投资者关系等非核心职能外包,或与其他机构共享团队资源以降低人力成本 [3] - 投资端采取轻量化思维,对远距离项目先通过远程沟通筛选,确认靠谱后再安排现场尽调 [4] - 多家中小GP共享项目来源与投资团队,共同完成前期尽调并按比例分摊成本 [4] 投资能力与资源整合 - 行业核心转向提升投资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以投出好项目和完成返投要求来赢得LP信任 [4] - 投资流程前置,在基金洽谈合伙协议时即接到投资任务,要求在某节点前拿出一批储备项目 [4] - 部分基金在设立前已完成项目立项和尽调,就等资金到位立即投资,以抢时间完成投资和返投进度 [4] 团队稳定性与项目储备 - 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对保障项目储备充足、投资和返投进度至关重要 [5] - 中小基金的痛点在于团队不稳定,核心成员离职会导致项目储备中断,影响考核达标 [5] - 为应对返投标准变化的风险,GP会主动超额完成要求,例如要求返投1.5倍则尽量做到1.6至1.7倍 [6] 行业长期发展逻辑重塑 - 管理费机制收紧倒逼GP将精力投入到筛选优质项目、做好投后赋能、确保返投达标等核心业务上 [6] - 行业从拼募资能力转向拼投资硬实力,通过投出明星项目获得超额收益分成(carry)来赚钱并吸引更多LP合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