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整 -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至4.25%之间 [1] - 这是美联储2025年首次降息,也是自去年12月以来时隔9个月的再度降息 [1]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此次降息定义为“风险管理举措”,并强调当前政策仍具“限制性” [2][3] 政策调整动因 - 政策重心从抑制通胀转向提振就业,因就业市场表现疲软 [1] - 美国劳工部初步修订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比最初统计少91.1万个 [1] - 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删除了“劳动力市场状况仍然稳健”的表述,承认“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小幅上升” [1] 未来利率路径预期 - 美联储官员的中位预期是年底前再降息0.5个百分点,意味着在年内剩余两次会议上各降息25个基点 [3] - 预计年底利率区间将降至3.5%至3.75%水平 [3] - 鲍威尔对后续降息路径保持谨慎,强调“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 [2] 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 美联储降息预计将削弱美元资产相对收益,推动国际资本向新兴市场流动 [3] - 短期看,资本流入有助于缓解当地融资压力,降低企业美元债务成本 [3] - 长期来看,大量热钱涌入可能推高资产估值,滋生泡沫,增加金融脆弱性 [3] 对中国市场的潜在影响 - 中国有望凭借经济体量和市场深度成为资本青睐的目的地,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5] - 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可能加剧市场波动,需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 [5] - 需要吸引长期投资者以提升资本流入的稳定性 [5] 宏观经济背景与挑战 - 美联储面临罕见的两难局面,一方面劳动力市场走弱需要宽松政策,另一方面核心通胀率仍维持在3.1% [2][4] - 当前美国经济中的中性利率已出现结构性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宽松的实际空间 [5] - 降息周期与财政赤字扩张同步推进,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面临新的考验 [4]
美联储面临两难局面 降息效果或难达预期
中国经济网·2025-09-19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