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宠客式”赶海火了!究竟是“福”还是“祸”?
央广网·2025-09-19 08:53

赶海活动兴起与商业模式 - 赶海活动在近两年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迅速流行,从传统生计转变为热门假期娱乐新选择 [1] - 商家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推出新型商业模式,例如深圳较场尾海滩的民宿老板在4天内购买并投放2吨海鲜供游客赶海 [3] 商家操作模式与潜在问题 - 景区和商家为吸引游客,主动在海滩投放海鲜,但这些海鲜多为人工养殖的“外来户”,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3] - 存在“保底式”赶海营销,商家宣传确保游客“收获满满”,例如“地笼亲子营”承诺不依赖潮汐即可捕获大量海洋生物,跳过了自然体验过程 [10][13] 生态影响与物种入侵风险 - 投放非本地物种可能引发生态隐患,例如将南方扇贝投放到渤海湾或胶东湾,或将热带食肉性石斑鱼放归潮间带,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并影响本土海洋生物及渔民生产 [3][4] - 商家大规模投放非本地物种可能改变局部海域种群结构,破坏海岸及海洋生态系统 [6] - 使用地笼网(又称“绝户网”)进行“地笼赶海”属于问题行为,该类网具网眼细密,对鱼、虾、蟹、贝大小通吃,不符合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绝大多数地区禁止将其用于捕捞 [10] 消费者体验与安全风险 - 游客体验被高度安排,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通常能固定捕获一条石斑鱼、一条八爪鱼及若干虾蟹海胆,失去了自然探索的不确定性 [7] - 游客可能捡到已死亡的海鲜,这些海鲜因长时间运输或环境不适而死亡,食用存在健康风险 [7] - 部分游客因缺乏经验忽略区域及天气影响,可能踩到尖锐贝壳或腐烂海产导致感染,造成个人安全隐患 [15] 行业规范与未来发展方向 - 商家使用的捕捞网具和作业方式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使用地笼网从事捕捞活动应属违法行为,需经当地渔业管理部门评估与审查 [10] - 专家建议对赶海活动实施许可证制度,进行前期评估以确定海洋可持续捕捞量和环境容量,并控制每日参与人数及工具数量 [20] - 赶海活动应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不应单纯作为商业活动,而应作为一种环保或公益性活动来开展,回归其初衷 [20]